如今我們所處的這個輿論環境中,遇到危機公關事件之后,最佳選擇到底是不是認錯?
去年,無疑是整個公關界最忙碌的一年,太多的企業和明星去年遭遇滑鐵盧了,一開始大家不信邪,很多硬剛,結果頭破血流,后來慢慢學乖了,到了最后阿里女員工事件的時候,干脆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低頭認錯再說。
那么,問題來了,如今我們所處的這個輿論環境中,遇到危機公關事件之后,最佳選擇到底是不是認錯?像聯想那般沉默可不可以?
瑞縈傳媒總結了幾個關鍵點:
第一, 看清自己手中的籌碼,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第二, 認錯的方法千千萬,最重要的核心是真誠,因為沒有一個企業希望喪失尊嚴;
第三, 面對永遠比逃避要強,這個世界是因為交互而進步,不是因為沉默而進步;
第四, CEO的公開信永遠是最佳方案,讓公眾接受不完美。
人的一生最難的事情是什么?其實是認清自己,企業也是同樣的道理,認清自己。
在大廠工作的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自從在這家公司上班之后,在自己的視野里,CEO就成了人間最大,公司的一切都成了自己的信息庫,而同事也漸漸成了自己的朋友圈。
我年輕時在單位上班的時候,也有過同樣的體驗,覺得報社就是世界,誰說我單位不好都不行,根本無法理性的看待自己所任職的組織。
但是呢,人有主觀情緒,系統不會,所以一套行之有效的輿情分析系統非常重要,據我所知國內一流的科技大廠,都已經開發了自己的這套系統,它們甚至高級到可以在海量的輿情中,智能分析出同類型稿件,從而定位出自己在目前整個輿論環境中的權重以及畫像。
如果,你沒有這套系統,可以找我買,我們能夠提供這套系統。
當然,大部分同學都還可以采用一套最廉價的系統,那就是第三方問詢,通過100人以上的采樣,勾勒出自己目前的輿情畫像。
只有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輿情畫像,才知道如何面對當下的輿情,尤其是在每個關鍵指標上的維度,據我所知菊花廠的這套系統做的非常好,雖然我沒看過,但是已經聽到不下于五個人跟我吹過了。
這套維度標準,應該有哪些指標?
首先是政治指標,你有沒有賣國賊的輿論聲音?有的愛國呼聲有多少?
其次是政策指標,也就是有多少聲音在懷疑你挑戰政策;
第三是消費指標,對你服務和產品不滿意的聲音有多大?集中在哪些點?
第四是員工指標,很多時候問題是從內部引爆的,比如此前的拼多多和阿里都遇過類似情況,要在一些社區掌握員工的吐槽輿情;
第五是媒體指標,發酵源頭們在關注什么?有沒有神秘力量在引導,這是監控的重點。
選擇如何面對危機,就得看這些指標的健康程度,比如說去年阿里女員工事件,當時自己的各項指標可能都不太健康,所以哪怕當時明知被冤枉也得先低頭,這就是認清自己,而以往阿里一貫的公關作風都是強硬。
而再往前追述,拼多多為何在處理危機的時候卻出了錯?因為它忽略了沉積已久的員工指標,直接暴露了企業文化的問題,另外在消費指標上的情緒,也跟著爆發。
所以,看清自己,再確定回應辦法,這才是正確的選擇。
另外,補充一句,這種輿情畫像,每個CEO每個月都應該要看一下,這不僅僅應該PR看,CEO更要清晰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
自己做過企業的人都知道,商業中,有太多的故事會永無見光之時,所以有太多的危機無法解釋,企業只能自己默默抗下這一切。
這個時候,還有什么好想的?老老實實,自己扛下來吧,第一段,我就說了,聯想那樣沉默好不好?現在看來,挺好的,畢竟有些故事永遠不適合公開,既然這樣,委屈就自己獨自承受吧。
本質上,在公眾與企業之間銜接的媒體,是不希望企業在遇到危機后,很快就選擇繳械投降的,只有企業掙扎,才會有更多的新聞和現金,這兩樣都是媒體需要的生活必需品。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你就會清楚發現,當你在遇到公關危機之后,與媒體打交道需要多么的小心,這個時候每句話都有可能讓你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這里,不是說媒體不好,只是各有立場,媒體就是用來傳播的,PR跟媒體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被媒體視作可以傳播的內容;我比較煩那些PR跟媒體說什么,我跟你說的這些事你千萬不要往外說,一個PR的基本職業素養就是管住自己的嘴。
很多高級PR都會在飯桌上,不經意間透露出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他也會強調,自己也是道聽途說,千萬別扣帽子說這是他原創。
這樣一來,帶節奏的作用起到了,一般媒體人要的是信息,對信源還是會保護的,各取所需,其樂融融。
在遇到危機之后,其實這種形式的帶節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不經意間,向媒體傳達一些你想要的東西。
這個時候呢,如果你的方案不好或者不對,也會在這種私下的場合立刻遭到媒體老師的反駁。這么多年看了這么多的媒體老師,這真是一群心眼不多的人群,心直口快,觀點尖銳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在PR的世界里,媒體永遠都是雙刃劍,用的好,殺人,用的不好,自殺。
危機公關的時候,如果你要選擇認錯了,我建議你一定不要花錢了,很多人認錯還花錢,是要放大自己認錯的誠懇態度嗎?不認錯,你就得做好花錢的準備,畢竟存在博弈,博弈就得站隊,站隊就得花錢。
就算要認錯,也不要著急。
在24小時內,先從業務下手診斷,然后再分析輿情,給出最終的PR解決方案。
此前,當美團在遇到騎手危機和大數據殺熟危機的時候,兩次處理的都非常優秀,甚至王興都沒有被驚動,就把事情很好的處理了,當然后遺癥也是很明顯的,也就是美團不得不面對后期的政策監管,但這不屬于PR范疇了。
這里面有個有意思的插曲,就是當時餓了么的公關團隊,落井下石不成,反而搬起了石頭砸了自己腳,想要耍個小聰明先表態,結果引火燒身,替美團挨了罵。
博得公眾同情心。
在整個傳播鏈條中,人數最多的那群人,是最重要的公關對象,人民的力量永遠不會失效,現在很多廠商會選擇本末倒置先去公關精英群體,殊不知今天的輿論環境,精英群體和人民群眾正在脫鉤;所以,如何贏得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同情,是你在犯錯之后最應該采取的措施。
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去年的張勇,那封信寫的挺好,承認了阿里當下的種種問題,借助這次事件也梳理了一下自家的企業價值觀,也換取了一定的時間讓真相浮出水面;第二個例子,是當年蘋果iPhone 4在遇到天線門之后的處理方式,喬布斯并沒有道歉,而是請求了輿論給與創新一些空間,允許不完美的存在,并成功指出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有這個問題。
喬布斯背后的公關大師麥肯納,其實給大家免費上了一課,偷換概念,把錯誤變成不完美。
的確,我們的世界沒有完美,但是我們的初心是提供完美的產品或者服務,強調我們為了完美初心的努力和奮斗以及未來的決心,從而博得用戶對今天的不完美的同情。
道歉的時候一定要真誠地說人話。
很多公司,都招了一幫喜歡故弄玄虛的家伙來代替老板發聲,但是說實話,在道歉的時候,還拽文筆真的是很傻的行為,老老實實說人話,說大白話,讓人覺得真誠,哪怕是扯謊也得先把自己騙了,邏輯一二三四說清楚,就是最佳方案,畢竟你是跟公眾說明問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能有物質賠償當然是最好。
人性使然,企業認錯很多時候是產品和服務出了問題,消費者關注什么?你要么讓我的精神爽,要不你就讓我的肉體爽,道歉的真誠讓我爽,最好還得賠償我點什么;去年元氣森林在出了薅羊毛事件之后,處理的思路就還不錯,先是博取了公眾的同情,然后再做出了一定的賠償。
沉默只會延緩自己的衰落。
為什么會出現危機?因為你的企業生病了,生病了就得治,To B的企業得跟你的金主爸爸交流,To C的企業得跟你得消費者們交流,逃避只會讓你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有一個態度,永遠都不會過時,那就是改過自新,希望客戶能夠給自己一個機會,畢竟曾經大家愛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