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網絡輿情危機發生后,避免謠言傳播的策略和方法如下:
1. 快速介入,穩慎把握引導節奏
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要第一時間公開事實,快速介入,穩慎把握引導節奏。盡早介入、公開發聲,是輿論引導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信息不對稱會導致流言謠言滿天飛。要遵循新聞輿論引導的時、度、效原則,按照“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終報結果”的思路,邊調查邊公開,邊公開邊承諾,邊承諾邊改進,把控節奏、滾動發聲,最終給公眾滿意的答復。
2. 積極互動,精準回應社會關切
全媒體時代,無互動不傳播。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普遍對“我關注的”“與我有關”的信息比較感興趣,加之社交媒體圈層構建了不同的“信息繭房”,網民更青睞能引起情感共鳴的信息。網信部門要秉持用戶思維、主動放低身段,在積極互動中把準情感傾向和信息需求,在精準發聲中有效消除質疑和回應關切。
3. 健全機制,全程管控輿情風險
輿論引導是系統工程,必須樹立全程管理的意識,關注監測、研判、引導、處置、復盤等各個環節,綜合施策化解危機。從輿論引導實踐看,突發事件發生后,不同部門之間容易出現橫向溝通信息孤島和縱向溝通信息延時現象,產生權責不明、缺乏交流信任等問題。同時,涉事部門往往更關注盡快平息輿論,但輿論平息后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不再調查處理和回應,也沒有深挖問題根源,給輿情風險再次爆發埋下潛在隱患。因此,要健全完善各類機制,構建輿情風險全程管理的標準化流程,搭建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交流框架,形成治本抓長的良好態勢。
4. 依托大數據技術建立謠言預警機制和傳播模型
大數據和智媒體時代背景下,網絡數據的處理、分享、挖掘、分析等技術能力日新月異。相關部門一方面可以依托大數據技術,實現各網絡媒體間的聯動,建立謠言預警機制,及時發現謠言,從而將謠言“扼殺在搖籃里”。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全面搜集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謠言的信息,包括產生原因、表現形式、受眾特點、地域分布、影響因素,深入研判,挖掘網絡謠言產生和傳播的共性,制作重大突發事件時期的網絡謠言傳播模型,建立網絡謠言傳播的預警和預案,從而具備快速反應打擊的能力。
5. 提升公眾媒介素養
教育公眾學會辨別信息真偽,不輕信、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強化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網絡謠言制造者和傳播者的懲處力度。加強平臺監管:網絡平臺應建立健全謠言監測、舉報、辟謠機制,及時清理謠言信息。官方權威發聲:政府部門和主流媒體應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壓縮謠言生存空間。
6. 增強法律意識
要清楚地知道,制造和傳播謠言是違法行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情節嚴重的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作為普通網民,我們要有責任意識。自覺抵制網絡謠言,不制造、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同時,積極舉報網絡謠言,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7. 設立舉報渠道
建立舉報虛假信息的渠道,鼓勵公眾積極參與,幫助發現和打擊虛假信息。
8. 法律手段
如果虛假信息涉及違法行為,可以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責任,維護自身權益。
9. 事前預防
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建立信任關系,減少虛假信息傳播的可能性。
10. 跟蹤分析
跟蹤分析虛假信息的傳播路徑和影響,尋找信息源頭,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11. 危機管理預案
在虛假信息傳播危機發生前,制定危機管理預案,明確處理流程和責任人,做好應對準備。
12. 倡導真實性
倡導在網絡世界中傳播真實、可信的信息,強調信息的來源和可靠性。
13. 合作抵制
與其他企業、組織合作,共同抵制虛假信息,維護行業整體聲譽。
以上策略和實施方法的選擇和實施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和負面輿情的特點來確定,同時要及時調整和優化,以最大程度地減輕負面影響,并保護企業的聲譽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