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的持續發酵,很多時候并非是由于公眾持續關注事件本身,而是由于他們對涉事方輿情應對的態度和作風不滿。輿情應對到底該怎么做?干貨呈上。
輿情應對的12大問題
01 放任不管
"放任不管”就是對于出現的網絡輿情,不理會、不處理,不作表態和反饋,任由輿情發酵。輿情一旦出現,就意味著民意形成了匯集。如果公眾后續得不到新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從其他各種渠道尋找信息,甚至是道聽途說得來的虛假錯誤信息,導致輿情不斷擴散,造成重大影響。
02 缺乏敏感
在應對輿情時,涉事方對公眾的心理和情緒不了解,采取的做法或發布的信息觸及到了公眾的敏感點,引起公眾不滿。有時雖然原本出于好意,但由于沒有考慮到公眾的承受度,所做的工作可能不會被公眾理解,甚至可能會被誤解。
03 自說自話
輿情發生后,機械地完成宣傳任務,照本宣科念稿子,只管將自己想要傳遞的信息表達出來,不與公眾進行互動交流,不就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回應,或者答非所問,這樣的應對方式容易讓公眾產生誤解:一是認為涉事方工作水平低下;二是認為涉事方故意隱瞞真相,忽略群眾呼聲。
04 刻意隱瞞
少數涉事方刻意遮掩真相、隱瞞實情,甚至故意放出虛假信息,混淆視聽。但真相是掩蓋不住的,一旦徹底曝光,公眾會對涉事方的公信力產生質疑。
05 語言刻板
在做輿情回應時,對公眾打官腔、講套話,陳詞濫調多,或者過度使用專業詞匯、生僻詞,故弄玄虛讓人聽不懂,甚至“創新”使用不恰當的新詞語,一方面容易引發公眾反感,另一方面也容易誤導群眾。
06 態度生硬
發布信息或回答公眾問題時語氣生硬,對待公眾詢問不耐煩,態度蠻橫,始終擺出一副趾高氣揚、高高在上的樣子,會讓人感覺漠視公眾利益和百姓疾苦,極易引起公眾反感,甚至會引發次生輿情。
07 避重就輕
選擇性回應公眾關切,對于公眾真正關心的問題避而不談,僅就細枝末節或無關緊要的事情作出回應。比如,有的輿情回應采取“摳字眼”式辟謠,只要網上流傳的消息與事實有一點不符之處,就認定“網傳消息與事實不符”,為虛假信息,沒有實事求是地說明哪些內容屬實,哪些內容不實。
08 轉移話題
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不作正面回應,有意將話題轉向別處,轉移公眾注意力。有時故意選擇社會上出現重大事件時發布信息,試圖掩人耳目,盡量減少公眾關注度。這種做法有時能夠起到降低輿論熱度的效果,但如果運用不當,容易引火燒身。
09 推諉責任
對于存在的問題不愿負責,想盡辦法推卸責任,在多個部門之間來回推諉扯皮,或者過分強調符合程序要求,而不注重辦實事、求實效,實在推脫不了責任時,就找臨時工“背鍋”。這樣的做法使得公眾感到被糊弄,容易激起更大范圍的民意反彈。
10 亂扣帽子
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不作正面回應,反而質疑指出問題的人的動機,比如影響社會穩定,影響發展大局等。實際上,大部分網民的出發點是好的。應對輿情需要直面問題,明確回應,亂扣帽子往往適得其反,公眾會認為這樣的做法從反面證實了問題確實存在。
11 品德隱射
暗示輿情當事人或指出問題的人的道德品質存在瑕疵,比如曾經有過違法行為、不講誠信、從事不正當職業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出現的輿情,公眾需要相關部門依法辦事,不能因個人存在品德瑕疵而剝奪其合法權利。
12 反復變化
在發布的信息中,前后數據不一致,對同一問題的解釋前后不一致,不同部門有不同的說法,這些都會讓公眾感到困惑,無法判斷信息的正確性和可靠性,進而質疑涉事方的工作水平。
上述提到的這些問題,看似是涉事方應對輿情的能力不足、水平較低,實際反映出的是涉事方的工作作風問題。在應對輿情時,沒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沒有站穩群眾立場,沒有踐行群眾路線,結果輿情熱度不僅沒有降下來,反而持續發酵升級,甚至引發次生輿情,造成更惡劣的社會影響。
輿情應對的10大建議
正確應對輿情,需要一些好的辦法和技巧,比如做好輿情監測、通過權威媒體發聲放大傳播效果等,但最關鍵的是要有端正的態度、優良的作風。
1 善于學習
學習深入,認識才會透徹,才能講出令人信服的道理,應對輿情時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要加強理論武裝,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要熟悉新媒體,科學把握網絡傳播規律,不斷提升輿情跟蹤研判能力。
2 主動作為
對于網絡輿情,不能怕,更不能躲。如果存在怕和躲的心態,就容易始終處于被動應付、消極應對的局面。要變被動為主動,主動接觸新媒體,主動聯系,主動溝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3 尊重群眾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任何試圖糊弄群眾的舉措都是徒勞,最終適得其反。要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傾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訴求,真誠回應群眾關切,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心理認知和情緒感受,依據社會常識應對輿情。
4 快速及時
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如果沒有及時應對,造成的影響將會以指數級速度擴散。在發現輿情后,不能等待拖延,否則就容易錯失有效應對的關鍵時機;也不能按照平時的工作節奏,按部就班層層簽批走程序,必須第一時間研判分析,盡快拿出方案,及時應對,盡早控制住輿情擴散,力爭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5 穩定預期
輿情發生后,公眾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如果在應對時反復變化,公眾得不到穩定的預期,輿情就容易升級。要做好統籌協調,明確固定的信息發布人、發布時間和發布渠道,統一數據和來源,對同一問題的解釋說明應保持連貫性和一致性。如果有變化,應公開坦誠說明原因。對于需要時間進行調查研究、不能盡快給出結論的問題,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正在調查,公眾不知道等待的時間長短,感受到不確定性,自然很難滿意。應明確相關工作的時間節點,有序發布階段性信息,穩定公眾預期。
6 公開透明
公開透明是謠言的天敵。遮遮掩掩、暗箱操作容易引起公眾誤解,即便結果或結論是正確無誤的,公眾也會質疑相關程序是否得當。公開透明的態度,能夠贏得公眾的信任,要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做到及時公開、定期公開,能公開的盡量全部公開,公眾看到的真相越多,對事件的懷疑和猜測就會減少。
7 實事求是
公眾對虛假是極度厭惡的。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直面問題的核心,直接回應公眾的關鍵訴求,發布真實信息,真誠與公眾溝通交流。對于存在的問題,不回避、不掩飾,勇于擔當負責,及時改正,以務實的舉措和優良作風贏得公眾理解和支持。
8 靈活處理
現實往往是復雜的,不少問題難以迅速找到簡單有效的解決辦法。要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采取靈活的方式處理,一方面要安撫公眾情緒,避免輿情升級擴大,另一方面要找準切入點,盡快推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9 錘煉語言
疫情防控期間,公眾愿意聽鐘南山和張文宏講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講官話、套話,不講過多的專業術語,而是把專業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讓公眾聽得懂,自然也能夠贏得公眾信任。輿情回應,語言應盡量平實、生動、清新、質樸、開門見山、直截了當。
10 依法辦事
對待公眾善意的批評意見,要虛心聽取;對于惡意造謠滋事的,要依法打擊。應對輿情是特殊情況下的緊急事件,存在特事特辦的實際需要,但不能以此為借口違法違規動用權力,要堅持依法行政,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法律的約束下使用權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