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公關中,企業常見的錯誤包括:
在危機發生后,如果企業沒有及時回應,溝通受眾可能會感到被忽視,導致負面情緒進一步擴大。
在處理危機時,企業應該保持透明度,提供真實、準確的信息,避免隱瞞或敷衍,否則會損害信譽。
在危機中,管理者和企業代表應該冷靜應對,避免情緒化的回應,以免引發更大的負面效應。
危機公關需要團隊協作,各部門之間需要協調一致,否則會導致信息不一致,加劇危機傳播。
在當今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忽視社交媒體的力量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企業應該主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危機公關。
在小危機發生時,企業不重視,也不發聲明,最后總是在強烈的輿情呼吁之下不得以才發出回應聲明,或道歉、或澄清,其實陷入被動式回應時,企業就已經失去了話語主動權,往往會被媒體和公眾牽著鼻子走。
危機處理時管理者很容易陷入情緒化的境地,總是認為公眾不通人性,媒體不正面事實,自己做出了一項回應,就期望公眾對這件有充分理解,這種不客觀的心理會影響危機管理者的決策。
之前的品牌形象再好,在危機事件面前都歸于零,甚至是負值,所以千萬別想著公眾會看在之前聲譽的份上給留情。因此危機出現時千萬不要再拿自己的人格作保票,也不要拿企業的信譽做擔保,因為在公眾的眼里,當時的你已經沒有品牌形象可言。
就像不會置困難中的朋友于不顧一樣,公司在面對危機時也不能開啟靜默模式。這是最常見,也最具毀滅性的公關方式。靜默因恐懼而起,會讓你喪失用戶的信任;即使沒有做錯什么,公眾也會認為有錯。
像背課文似的回應是最常見的錯誤之一,這種回應稱為“機械回應”。機械回應的出現往往是因為巨大的壓力,和人體機制一樣,危機下的公司常常也出現教條式的聲明。但是要知道我們是和人打交道,所以請帶點感情。
很多人以為公關就是做表面功夫,但缺乏誠意地低估公眾智商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京東創始人事件中,當事人始終都在否認事實,承認錯誤也是避重就輕;新東方創始人事件中,當事人雖然及時道歉,但前后聯系還是難圓其說。這個時代足夠開放和寬容,但商業里沒人為我們的任性埋單。言行不一必然顯得缺乏誠意,其公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在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監督者的今天,網絡輿論具有強大的力量,網民輿論與媒體輿論會相互影響與轉化,忽視網絡輿論可能會讓危機主體失去處理危機的主動權。
危機出現后認為危機不嚴重或者認為危機很快就會過去或者試圖用一個錯誤去掩蓋另一個錯誤,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危機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有些行為雖然能延遲危機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有的會讓危機進一步惡化。
以上這些錯誤都是企業在危機公關中應該避免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及時、透明、誠懇地回應,保持協調一致,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以及避免情緒化和教條化的回應。